阅读:0
听报道
金融是发展经济的基础,股市造就了资本与工农业的桥梁,公平是股市成功的关键,股息是上市公司对股民是否公平的唯一考量,没有什么"野蛮人"和"强盗", 同股同权的保守原则,不能保证上市公司成功后的继续,不能靠楼市拉动经济,这一系列的问题要认真思考,在本文中试谈一下:
强大的经济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而强大源源不断的资金来自强大的金融业。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即工农业已超越美国,我们的差距正在第三产业的主要部分即金融业。我国具有良好完备发展金融业的自然条件: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的绝对速度尽管有所放缓,但仍远超西方;经济发展方式多样化,既有国有经济,又有市场经济;投资的环境较好;外汇储备充裕,人民币投资收益高。这些良好的自然条件是世界投资者所关心的基本问题。因此可以大力发展和依靠金融业以支持并造就我国经济能继续较大幅度的提高。发展金融业所需要的市场和资金都是现成的,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创造条件,政策要对头,让中国和世界的游资金凤凰落户中国加入中国经济建设。
金融业不仅给工农科技业提供巨大的资金,它本身也能产生大量的利润。一个小小的香港,资金可以自由进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好的条件就不能吗?但国际投资要汇价稳定,特别是对美元,要逐步全面放开汇价。可以考虑随世界市场对人民币的投资进展而放开力度。汇价稳定这是过去中国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宝贵经验。我们在汇价方面只有靠自己,西方一国都靠不了。俄罗斯卢布大幅度贬值,就是因为他们的汇价不稳,完全相信西方那一套搞汇价的完全自由浮动,并经济比较单一。我们可以先对各国政府及其机构全面开放资金市场,第二步再对私人及私人机构逐步较大幅度放开市场,但须保留必要的控制权。我们除用好为稳住经济大局国家直接控制的资金外,还要利用好中国和世界的游资,大力发展市场金融,就是发展完全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金融业,比如银行服务,外汇,股票,债券,商品,保险,信托,房地产(讲投资的部分,刚需的不算),租赁,网购等等。其中的发债以国债为主。还有“一带一路”等大批国际项目,向国际市场发债,可部分考虑人民币债,利用好国际资金,做大做强国际投资。这不一定需要资金,但可以扩大影响,增加金融创收。但这些金融操作需要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具体做法,因这些具体做法已为国际投资人所接受。
有人说不能靠金融,因为,金融投机盛行,现在强调金融过头了,金融短期化趋势使银行的资金周转,流动出现危机等。这一系列的说法反映了中国千百年来的“重农轻商”的小农意识,重"实业"而轻金融的落后思想。他们区分不出金融有提供资金的有利一面,也有投机可能带来风险不利的一面,而对金融不分青红皂白,通通反对。我们要大力发展其有利的一面,防范其不利的一面。 “车马未动,粮草先行”,金融业所提供的资金是发展各种项目的先决条件,是项目的粮草,所以只要我们保持金融的融资和减少风险的根本目的,根本初衷,政府银行股市债市等保持合理的利润(不是讲投资人的想法或做法),不去追求暴利,要发展强大的经济,就要大力发展金融。不可追求暴利,因为暴利必伴有巨大的风险,如前几年美国发展的房屋次级贷款一样,完全脱离了融资的基本目的。
要发展强大的金融,就要好好保护投资人的权益和核心利益,使他们的投资要有公平合理的收入,金融业才能持久地发展下去。这如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把握好“度”。我们的金融业才刚刚起步,不能因为个别现象,而去阻止发展和筑牢这为我国的工农业及科技提供源源不断资金的战略。另,谈金融时,不能只看到银行贷款业务,而没有看到股市与债市。我们在这些方面目前还搞的不好,但这并不意味着股市债市不行。把我们的无能,说成股市债市无能是不准确的。这二市恰恰是利用资本市场解决资金周转与流动问题。
股市建立起资本与工农业科技的桥梁,它是使资本“脱虚向实”市场化的桥梁。它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分散的小额的短期的资金,汇集成发展工农业科技所需要的长期的强大的资金。是除税收和银行贷款外,可以搞得最有效的资金来源,因此要特别搞好。我们要改变股市投机过分盛行,同样不能“重农轻商”,只重视上市公司,实际忽视股民和投资人的利益。要照顾好股民的实际和核心利益,要一碗水端平,按着经济规律办事才行。
资金总会自发地选择收益相对高且相对保险的地方做投资。这是不以人们的愿望为转移的。这是搞市场经济首先要弄懂的问题。资金需要什么,需要投资回报。引导资金要通过设法提高投资利润(不是故事),减低可能的税收,减少风险,简化程序和不必要的限止等创造符合经济规律的条件来引导。不按经济规律的引导是主观的引导,最终行不通。要把规矩严格立起来,要把市场充分自由搞活。要把国家控制的资金,银行贷款的资金及金融市场提供的资金三者协调好,共同发展,各取所长,互补不足。金融我们认为是实体经济,生产的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商品—货币。虚拟经济应是像文艺,教育,宣传,宗教等。生产的东西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产品--精神作用。因此不可说金融是虚的。
西方传统的金融业经过几百年的市场磨练,一般比较稳妥高效,重要的是得到世界投资者认可。这需要认真从每个细节学习起,西方从2005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前几年,银行金融机构为求高利润搞的金融创新大都有问题,如美国的次贷。那只是适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不适合稳步的投资者,要区别对待。另不能以香港股市为标准,虽然比我们的股市强一些,但仍不够资格,因它规模小而投机性太强。对金融的运作,我们应先学习,再创新,不要急于创新,别人的经验拿过来使用。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这每一项金融交易的操作,都有许多技术细节需要讲究。例如股票支付股息的问题。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居然在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上糊涂,把股息与业绩画等号。在这个股民实际的核心的利益上默不做声。我们不信不懂,是装不懂。但为什么?我们从善意的角度理解,是怕把利润分光。但这不是你想少支付一点,想多留一点利润给上市公司就可多留的问题。股市是自然市场,得讲究公平。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股息反映了上市公司对股民是否公平的唯一标准。根据成熟市场的经验,大部分所支付的股息又会重新投入股市,同样达到目的,但做法公平了,股市就会表现比较健康。现在支付股息间隔的时间也不对,应该一季度支付一次,而不是一年只支付一次。因为这对持股时间长短不一的买方,极不公平。这也使股票不涨,就没有赚钱效益,股民就不愿持有。大形势是利率收紧,讲其他的因素作用都有限,只有提高股息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改革的措施虽然可能开辟了提高利润的前景,但毕竟未实现。买股票虽然讲究前景,但投资是最讲现实的。公平是市场能否成功的核心及关键,是“三公”的核心。现在股市的表现就表明了在现实条件下的不公平。让上市公司在关键问题上自流,看来是不行的。可通过增加闲置利润及未分配利润的税收,引导上市公司进行合理分配利润。当他们尝到了甜头,他们就会慢慢变得自觉。
现在股市表现相当不健康,走势极不正常,暴起暴落。不管业绩和投资回报,炒小股,炒新股,炒妖股,股市由个别庄家操弄,一般股民受害。一些人最近用什么“野蛮人”,“强盗”这些强烈感情色彩的话,非常不妥。要真有野蛮人和强盗,这些秩序的强烈破坏者,就得抓起来,怎能让强盗在我们这样严肃的股市横行。险资问题,是否有违规,如有,就于以坚决打击,如不能确定,就不要随便表态,要查清楚了再说。资金来源问题应由保监会来查,不能越俎代庖,那路问题归那路解决。不能没查清,先具体表态 ,影响股市。
上市公司老板这样抱怨投资人,反映了他们的无知。他们为什么不能用资本运作的手段而巧妙的迎接资本的投入? 因不懂怎样保护自己。不能只注重实业运作,同样要注重资本运作,才能做大做强。光骂资本投资人是野蛮人强盗不仅没用而且会失去可能的好处,赶走准备投入的资本。
企业家,上市公司的老板打算从成功的上市公司抽出资金,发展新的业务的想法是正常的,是不断做强做大的努力,但又不想失去现有公司的控股权,想投入相对少的钱,而又能控制公司的目的。因这会保证公司有效的经营。好保证企业能继续成功。另外,上市公司成功了,投资人打算投资也是正常的,必然的,这是不可避免的,是上市必须要有准备。较大规模投入股市应得到鼓励,至少不应打击(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是另外的问题),否则股市就缺少活力了。因此没有什么野蛮人或强盗,倒是我们的管理水平的问题。
但买卖股票的自由是股市--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能破坏。而想限制股票买入比例的设想,这又是干预操控股市的不当行为,特别是限制股票自由投资的行为,这是万万不应该的。上市公司的老板不是重点要保证公司的控制权吗? 于是只能考虑“同股不同权”这一选择。但这对投资人不公平。从投资来说,有人投资这还不是好事吗?关键是投资大了,会威胁到管理者(常是拥有者)的控股权。但大多数投资人要的不是经营权而是回报,于是,作为补偿,只能是股息。就要同股不同股息,才公平。
现在这种事越来越多,我们的管理者应看到是“同股同权”保守的原则不能保护经营者的控股权。但“同股不同权”又会伤害股民的利益,上市公司都愿意搞。所以应该考虑,凡要搞“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将股票分为甲乙(AB)股,就要同股不同息,给股民以现金股息补偿 。甲乙股(AB股) 股息差别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公平。总之能使上市公司老板仔细斟酌有没有必要搞“同股不同权”。凡搞同股不同权,但所收股息没差别,是搞不长的。
另外,这也反映了当前上市公司没有责任和道义要支付合理的足够的股息 ,使较少投资于某股票会吃亏,而占便宜的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于是较大的投资人,宁可选择举牌,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板,也不能分散投资,使投入一个股票数量过少单靠股息而吃亏。但他们根本没有心思经营公司,却威胁到公司的管理层和公司的经营。这些矛盾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股权与股息。
投资者在股市是需求方。你费了好大力气收效甚微,就是限制需求方而没有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搞好供给侧。搞好供给侧就是搞好上市公司的股市运作,是他们制造和供给投资人所需的产品—上市公司的股票。现在把股市的需求方一个一个整死,使股市的水潭变成死水,股市怎能存活?怎会有较大的交易量?
与股市投资紧密联系的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要严格区分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拉动我们的经济不能靠房地产,指的就是房子的刚性需求。“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就是讲的刚性需求的房子的。因房产刚性需求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而且将中国的经济建筑在价格可能大幅度波动的房地产上是很危险的,比如银行根据房价高低而定比例给予贷款,如房价有一天大幅度下跌,由于一般群众因还不上贷款对银行形成严重冲击。如我们的房贷规模过大,就会对我们的经济形成严重负压,如日本经济那样。而且这一旦形成,可能几十年也缓不过来。如将刚性需求房与商品房分开,并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跟上刚性的需求,并只卖给刚性需求的,不许卖高价,照顾好老百姓的利益(严打腐败,但腐败总是有的),将彻底解决房价问题。保住刚性需求房价的长期稳定,同时适当搞一些商品高档房,放开其的价格,增加选择性,要投资就去投资(投机)商品房。刚性需求的房价不涨,商品房价也涨不太高,即便上涨,总量也有限。而且投资商品房的一般为大户,也不怕下跌,能还的起房贷。
有人尖锐指出,楼市为什么不从供给侧彻底解决问题。发展房地产搞好经济适用房是搞好供给侧的活生生的例子。合理收购土地,开通道路,发展水电等,这是一剑双雕的行为。可大量开发经济适用房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和税务收入,而置老百姓的利益于不顾,所以能不盖就不盖,能少盖就少盖,急了就限制一下买房需求。结果一限制就死,一放就乱。这过去单纯计划经济的弊病还在我们今天出现,实属不该。也可交给适当层次的人大商议控制房价问题。
一般而言,对价格会有较大起伏的产品,当价格较快上升时,一般要扩大供给,来抑制住价格;而当价格较快下跌时,要扩大需求来稳住价格,这才是顺应市场资源配置的自然规律,才符合经济内在的规律,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举措,而不是扼杀市场经济的做法。用老的肤浅的直观的方法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市场经济和国有经济的观念是绝对不同的,虽然我们同时具有二种经济,这是个优势,但要分别处理好两者。
治雾霾,治房价和治股市是同理的。退一步讲,条件就是这样,不行就得换部门的领军将帅。官员队伍要活起来,不能死水一潭,搞铁饭碗,以效果来衡量。活起来,能人才能崭露头角,不行的人才能下台。
创新非常重要,是永远的根本的大旗,它是长远的战略规划,长期起作用。但创新不是说来就来的,也许明天,也许要一两年,也许要三五年,才会有重大决定性的创新,我们不能坐着等待。除了要发展工农业外,在第三产业中就要靠发展金融业。我们有搞好金融的良好条件。金融产业总的来说几乎很少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会钱多多做,钱少少做。如美国经济那样,它的金融业发达,但房地产相对稳定。它虽然经济发展速度比我们慢,但它的经济体量较大,就是主要依靠金融业。值得参考。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