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试论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 有感于老同学刘鹤关于中国经济的讲话

  冯毅

  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其GDP由1980年的3, 87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10位,飞速发展到2013年的GDP 91,85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取得这一成功?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们需要总结它的经验,以利进一步改革,以利他国,以利历史。这一命题有些大,但从宏观上讲却并不复杂。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或进一步讲是实行了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在竞争中共同发展配合,取长补短所创造的一个经济奇迹。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二个奇迹之一(另一个奇迹是军事奇迹,即从1945年到1949年,在短短的四年中消灭了国民党八百万军队)。

  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讲这个党领导中国人民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保证了思想意识的重大突破,这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能搞私有化经济。这如同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突破不能搞计划经济、公有经济的意识一样困难。但,中国做到了。西方却没有。

  讲竞争,国有经济并没有一下放弃自己原先的阵地,而是在逐步的退却,退到总体来说是恰到好处的地方。使私有经济,在竞争的压力下,有一个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在国有经济的挤压下,私有经济在夾缝中——不宽不窄——艰难而茁壮成长,在竞争的环境中在传统这一艰难的条件下,弱汰强留,顽强不息,冲破层层阻力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重重地在过去几百年中这贫穷落后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这也可以说是无形之手在起作用。用西方的话来讲私有化经济是“渐进的”,用中国的话来讲这是”摸着石头过河”。

  而同时,中国国有经济在逐步发展壮大的私有经济的压力下,即保持了全国经济的基本稳定, 又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 和不断的大幅度的改进和改革,实事上对私有经济产生一个强大的竞争压力,并在国民经济局部错误中使其能得到较快较强有力的纠正,使得经济上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对社会有较小的破坏。这可以说是有形之手的作用。

  从1978年到1997年这转变的关键的20年中,在世界私有化的浪潮中,首先突破私有经济在中国不能发展的的意识。这也可以说是“ 文革”逼出来的,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全国意识的重大突破。在这二十年中,中国的非国有经济(包括私有经济和外商投资)与国有经济的比例,在工业产值方面大约由22:78,发展到大约76:24; 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由18:82 ,发展到47:53; 在全国税收方面由13:87,发展到40:60;就业方面也发展到60:40。两者的比例关系可能这个多些,那个多些, 关键是经济基础要适合生产力水平,而上层建筑要反映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中产生的。摆脱姓社姓资的争论,实现思想的解放。政党的先进性要靠生产力在一段时间内是否发展来检验,靠生产水平是否能不断提高来检验。 

  这是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基本良好的恰到好处的配合。用中国的话来说,这就叫用两条腿走路。它怎么说也比一条腿走路强,这即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配合。事实证明这种两条腿走路。或讲两只手配合,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市场经济的主体基本上是在商品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体制下的私有企业和广大的消费者。其中私有企业由于产权归个人所有或讲对资产更具亲和性,因而对产供销人钱物等生产的各个环节,责权利分明。私人企业家会非常用心专心,能排除万难,发现机会,发展壮大,因而在中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扶助下,在良好政策的帮助下,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但各种私人企业也非一天或一个小段时间就能健康地发展起来的,无数的良好的私人企业家,或私人老板是靠拼杀,靠磨练出来的,其中淘汰了多少私人企业或私人企业家。象捷克,俄罗斯早期想靠一个国有资产证券化,“长痛不如短痛”,“休克疗法“那样,而对国有企业一下推倒的方式只能是给国家带来灾难,对私人企业来说太宽松的环境不能造就大批有治理能力,有经验,有手段,能筹集资金,能调配各种资源的优良的企业家。欲速则不达。

  但,光靠一条腿走路不行,光靠私人企业不行,因为私人企业家往往目光较短,容易受到他的企业规模的限制,而且最要命的是它与同行有利益冲突而形成割断。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这是良性竞争关系,但在经济周期下降阶段,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企业利润缩水, ,企业资金链容易发生断裂, 企业会大量裁员。而企业由于受私人所有制而非国家所有的限制,再加上往往规模较小,容易发生企业倒闭。这时如果政府缺乏强又力的纠错手段,吸收过剩产品,提供资金,以能较快较及时调整,就很容易形成经济危机,累积到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而无法克服的程度,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毁灭性冲击。现在西方国家也越来越多使用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宏观调控政策,但由于缺少国有企业这一生力军,或没有或不用国有企业,使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不理想不及时。仅管从长远看,宏观调控政策慢慢调,容易到位,比较好,但单靠宏观调控政策纠错速度太慢,不容易在危机形成之前使错误得以纠正,不容易避免对社会比较大的破坏。在加上,有些国家有些政党有些政府不容易突破使用国有企业的意识,对国有企业有偏见而不用国有企业或没有国有企业。因此小的问题往往积累成大的问题,积累成社会危机。

  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或实体的计划经济和以私人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往往正相反。它们按领导关系,以国家的整体为着眼点,实行较适合国家的宏观的经济政策,目光对国家长远一些,宽阔一些,资源的配置也周到一些,另外也较容易取得政府在产供销人财物信息方面的优势。因此能对国民经济起到稳定的作用,能够集中较大力量建设大的或必要的项目和较快速的纠正错误,使经济问题不容易形成社会的危机,对社会的破坏要小得多。但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政府指派的,经常调动,企业的财产不是自己的,因此在企业的责权利上,在对企业的责任心上怎么也不如私人企业家那样对企业有责任心。各级企业的领导的目光讲好了是较容易放在国家上,讲不好了是较容易放在官阶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私人企业家比容易较不负责。这一差距,正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从企业的效率上来看,从产品的数量、多样性和质量上来说皆可谓差亦。然而,在中国,这一差距正好由私人企业弥补。

  总之,我们要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长处,即适应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私人企业经济;但也要看到社会主义的长处,即适应现在人类认识水平、技术手段和其他条件的计划经济的长处。这世界上大国之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没有那种制度绝对比那一制度要好,又各有各的长处。应在和平共处的环境下,消除分歧和成见,彼此竞争,又彼此学习,共同发展。而不是一个想消灭另一个,这样人类的经济才能取得共赢,人类的经济才能发展的快些。

  我们觉得,计划经济是人类的方向。人类还不能主宰自己吗?西方,那一家大的公司没有总体计划或总体预算?象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其总资产超过3万亿美元,大到可以超过一般国家。它就有一个总体计划或讲总体预算。不过它的总体计划或总体预算对其各级部门是该灵活的灵活,不该灵活的,会从严控制。

  有计划就要有统计。过去的计划,建立在僵硬的统计上,它手段缺乏,却死定目标。它的统计脱离需要、脱离现实的变化。这不仅导致生产建设脱离实际,脱离需要,而且又硬性规定,定产定量,加之各级企业的领导具有先天的不足,所以总体来讲计划经济是失败的。但也并非完全失败。

  良好的计划是建立在准确的能跟上现实变化的统计上。首先是统计手段,那么人类的统计手段已有飞速的大幅度的进步。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使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过去人工计算需要几年、几十年,而现在用计算机只需几天甚至几分钟就可完成。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已扩展到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使统计不仅准确及时并负有远见。这与几十年前靠人工档案记忆和处理大规模的资料已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影响统计的准确就是社会不同的明里暗里的利益集团,他们会为了集团的利益而有意无意地隐藏事情的真相而歪曲统计的准确度;三是人们在理论上与实际上对计划统计和客观事物的认识;四是企业所有制的分割造成统计上的偏差不全;五是由于地理上行业等客观上的差别也会造成统计上的误差;六是统计、计划的官员本身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出问题的地方;七是执行问题即负责建设的政府官员从非经济的需要出发而造成浪费等等。当然这些问题的权重有轻有重。

  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在全国的比例关系应适应上述问题解决的程度而定。什么样的计划是必须严格控制的,什么样的计划可以在哪级政府或企业灵活处理,什么样的计划必须严格控制;另外,有的计划是定产定量的,有的计划只定目标等这都要靠实际中再摸索。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也非对立的,实事上中国的国有企业已大规模的参与市场活动,经受市场的考验。

  当然,中国经济奇迹是多方面共同形成的,但,中国经济的成功已被大量的事实证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是主要原因,必须坚持。今后改革的总体方向无非就是计划经济掌握好控制好大局,市场经济继续学好资本主义的做法,提高效率。优化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作,避免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摸索出更好的变动的两者的比例关系。(2014/5/7 完稿)

话题:



0

推荐

冯毅

冯毅

115篇文章 120天前更新

作者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曾在北京中国银行总行资金部工作15 年。在此期间,参与负责管理中国的全部外汇与黄金储备。之后,1989年加入北京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1992年,到香港加入美国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公司(SmithBarney)后,在香港美国花旗银行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顾资银行等家外国银行,负责投资理财工作。

文章